App生態:寒冬後會有下一個春天嗎?

No Comments
隨著智慧型手機成為新一代載具,應運而生的App開發也越趨競爭。現在,無論在蘋果App Store或是Google Play上都已有超過 200 萬個App,要如何脫穎而出,並在使用者的手機裡留下一席之地,成了App開發者不得不面對的棘手問題,市場上也甚至出現「App已死(Apps are dead.)」的論調。

的確,自2008年發展至今,App已從成長期步入平緩,開發者推出一款App,立刻就能獲得數千、數萬下載量的黃金盛世早已不在,根據comScore最近一份行動報告調查,65.5%美國智慧型手機用戶每個月下載的App數量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:「0」。大多數的人手機裡早已有那幾個常用的App,對於動動手指、花費幾分鐘的時間下載一款新App顯然興趣缺缺,新App要能冒出頭,機會似乎又比想像中更少。
圖說明
(圖說:根據comScore一份行動報告調查,65.5%美國智慧型手機用戶每個月沒有下載任何一個新App。圖表來源:comScore。)

App市場就像下跌的房市

早在2009年就投入Android App開發的聖星科技創辦人盧育聖觀察,App產業目前正面臨著內憂外患,內憂是使用者已經不願意再下載新的App,外患則在於市場競爭者太多,新進者很難嚐到甜頭。當需求變少、供給變多,行銷推廣也變得相對重要。在App發展之初,新的App比較被使用者看到,但現在要獲得一個新的使用者的成本約需要1-3塊美金,使用者還不一定會付費下載,要轉換成收益更難。若開發商要依靠流量變現,初期至少要有一千、一百萬個下載量,這些都需要砸錢下去做行銷,這也讓擁有更多資源的大公司優勢更為明顯。
盧育聖認為,App產業就像迎來寒冬,首當其衝的將是獨立App開發者與小型團隊,現有的大咖 App 開發公司、團隊則會延後感受到這波寒流。他說,這有點像是房地產,大咖 App 開發團隊,就像是市區豪宅,而新加入的 App 開發團隊,就像是市郊小套房。當產業空頭來到時,總是先跌套房,再跌豪宅;先從市郊跌起,最後才是市中心。

App變成服務的延伸,適合新科技應用

若說App產業離過往的淘金熱潮已遠,這難道意味著App產業沒有下一個機會了嗎?盧育聖認為,因為需求仍在,App產業還是會繼續延續下去,只是相較之下要創造新的需求會比較困難。現在的App跟以前的Web有點像,若將App作為服務的延伸,會是比較可行的方式。例如,今天還是有非常多產業有寫App的需求、需要App技術人才,企圖透過Mobile,將服務延伸到線下。
Cubie創辦人馮彥永也觀察,App 就像 Web 一樣步入成熟期,要能夠從眾多App脫穎而出很不容易。所以最好將心思放在提供的服務本身,然後把 App 當作一個與用戶接觸的 Channel。目前看來還沒有出現能取代App的 Channel,因此App還是重要的選項之一。
「我倒覺得現在是App最好的時代。」Yahoo亞太區行動產品暨設計中心總監李怡潔對App發展較為樂觀,他傾向不把App歸為一個產業,而是一個新型態的使用者介面,是一個手機上的原生應用。而無論是過去的淘金或是現在的競爭,正因為使用者對App已經非常熟悉,他們會有更清楚的選擇。
Yahoo亞太區策略暨業務營運部副理、負責flurry推廣的羅荷傑也認為,這會讓大家關注的重點回歸到基本面:你要怎麼找到使用者的需求?例如Yahoo今年初在拍賣App中加入買賣雙方議價功能,這個App原生功能也是因應使用者需求而出現。App不是Web的延伸,而是更適合新科技應用的場域,例如對話式商務、BOT應用等。
蘋果WWDC結束之後,矽谷知名創投a16z合夥人、前分析師Benedict Evans在Twitter秀出一張App Store營收持續增加的曲線圖,可以看出過去一年app產生的營收要比前兩年成長的幅度要來得更高,他諷刺地說:「『App 死了。』」(當然,我們也可以看到,App下載數增加的幅度要比營收增加大得多)

App Store/Google Play 2.0時代

即使App產業的發展看似已過了黃金期,但回望台灣,近年來其實也出現不少優秀的App團隊,例如PicCollage、玩美移動,兩者皆在全球創造下載量破億的紀錄;或是專攻影像處理工具的凱鈿科技,服務在歐美市場的成長力道也很強勁,他們做的都已經是全球的服務。
另外,台灣技術人才其實並不差,根據Mozilla今年2月的報告,台灣App技術人才名列全球第九名,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也曾說過,台灣是亞洲最強的工程師的hub,且台灣人對App的態度很多元,台灣更是最好的user testbed。兩方面綜合來看,台灣App絕對有機會打進全球市場。
另一方面,從平台提供者的角度而言,繼2008年蘋果App Store上線,革命性地劃開使用者取得網路服務的方式之後。為籠絡開發者,蘋果也在今年WWDC大會前宣布迎來「App Store 2.0」時代,不僅增加付費搜尋結果、將訂閱模式套用到所有App上,也改變利潤拆分比例。過去,蘋果與開發者共享App Store收益時,是採取70/30拆分比例,開發者須支付給蘋果總收益的三成,蘋果全球行銷部資深副總裁Phil Schiller日前就表示,現在只要開發者的App用戶訂閱時間超過1年,收益模式就會改成85/15比例。而在蘋果宣布此消息的同一天,Google也不甘示弱,同樣宣布Android也將導入訂閱模式85/15分帳。
全新的「App Store/ Google Play 2.0」模式意在讓開發者獲得更多收益,並鼓勵更多開發者投入市場。但即便祭出新的誘因,面對已經過度擁擠的市場,現階段大家最關注的應該還是新進的App開發者到底還應不應該投入?
圖說明
(圖說:研調單位App Annie今年2月時預估,2020年行動App市場總收入將達到1000億美元。圖表來源:App Annie。)

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,但或許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

盧育聖就認為,正因為處境艱難,更挑戰新進者的決心。以獨立App開發者而言,他建議期望值必須降到最低,因為投資報酬率絕對不同以往。若開發者真的有熱忱投入,除了最好要有足夠資金、資源支持外,選擇一個對的方向很重要,也較能事半功倍。例如,雖然相機App競爭者看似很多,但玩美移動立基於影像技術,再鎖定彩妝領域,就是挑到了一個對的產品來發展。李怡潔也建議,有意加入市場的開發者應從生活經驗著手,以自己熟悉的領域去發展服務,才比較容易確實抓到使用者的需求,而3-5人的小團隊會比較有彈性。
「在2008年,從來沒有一個產品能像App一樣,有機會直接賣到全世界又能夠賺錢,這在過去的軟體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。」盧育聖回憶,雖然大環境越來越艱困,但開發App真的非常有趣,這一點至今都沒有改變。明年即將迎來iPhone問世的10週年,App Store也誕生了8年,App產業即使已從成熟走向停滯,但它不會完全消失,而是會像細水長流般等待下一次波瀾。無論是進一步思考服務本質,或是發展出新的應用,站在十字路口,下一條路在哪?有人悲觀、也有人樂觀,對App開發者而言,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,但或許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。

代表圖來源:Christopher Michel
Next Post較新的文章 Previous Post較舊的文章 首頁

0 意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