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萬本書變碎紙 出版業苦撐

No Comments
中國時報記者 許文貞/台北報導 前年略見起色的出版業,去年又再度往下探底。作家、稻田出版社社長李赫昨(16日)在臉書上貼出書送到回收場銷毀的照片,只見白色的書頁四處堆積,有的已經被切成碎條狀。2019-01-17 10:49



李赫表示,「今天到回收場,看到除了我們出版社,還有其他出版社的書,回收場老闆也說,2018年處理的量比過去多了很多很多。」他表示,這次是由於幾年沒處理庫存,一口氣消毀了幾萬本。李赫表示,「現在環境跟以前不一樣,書被退回進到倉庫裡,多半就沒有再售出的機會。

賣不出去的書會被書店退回出版社,最後送到回收場銷毀。(李赫提供)












書堆在倉儲的棧板上,一塊棧板一年可能花幾百元,其實只要賣掉一兩本書就能回本,只是往往等了幾年連一本都賣不掉,也只好忍痛銷毀。出版業最殘酷的現場,就在後端」。 出版圈的寒冬,究竟有多「寒」?根據財政部統計資訊,出版營業額從2010年的最高峰367億元之後,一路下滑,2016年僅有185億元,曾在雜誌工作的作家劉揚銘就以數據比較,發現那年出版業者辛辛苦苦整年賣書的185億元,竟然只是7-11一個月的營業額。 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也表示,2018年時報出版營收比2017年減少1000萬,下降3%,單書銷售數字的跌幅又更大,「每一年都覺得到谷底了,但還是持續往下探」。 

從文化部每年發布的「台灣民眾閱讀及消費行為調查報告」也可以看出,與前幾年同期調查相較,12歲以上全體民眾的平均紙本圖書購書金額,2016年為941.7元,2017年上升到1113.1元,但2018年卻大幅降低,僅有686.3 元。 加上去年最暢銷的丹布朗小說《起源》在台灣也沒有賣破10萬本,可見這個冬天對台灣出版業來說還十分漫長。不過大塊文化總經理吳可明表示,以大塊而言,每年會固定有一定比例要銷毀,但有的出版社是累積長時間一次銷毀,因此回收廠的銷毀數量不一定能當作書市狀況的指標。 但從確實的銷售數字來看,出版業的確還是非常辛苦,「以往是一本書印量三千、五千,努力一點衝可以賣破10萬本,現在是印個一、兩千,用同樣的力量做書,頂多也只能賣到2萬本而已」。

原文網址: 幾萬本書變碎紙 出版業苦撐 | 好房網News | 關心您住居的房地產新聞 https://news.housefun.com.tw/news/article/172096217600.html
Next Post較新的文章 Previous Post較舊的文章 首頁

0 意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