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時代來臨,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,網路建構的虛擬世界讓傳播媒介不再受限,電子書也順應這個趨勢而生。
不同於紙本書籍的厚重,電子書閱讀器輕巧方便,可以將數以萬計的資訊濃縮在一個小小的面板中,儼然成了小型圖書館。這種閱讀模式不僅減少傳統紙本書籍木材的消耗,也因為媒介的數位化,多媒體素材的加入,讓內容更加豐富。同時,網路的無遠弗屆,更使閱讀不再受限於時間與空間,資訊的取得和分享都變得更加容易。
根據文化部公布的《臺灣出版產業調查報告》指出,105年有75.8%的民眾會閱讀電子書、電子漫畫、電子雜誌以外的數位文字內容,內容範圍包括網路文章、社群媒體貼文、數位創作平台、電腦文件等網路文字資訊。調查也發現,民眾每週的閱讀時間長達10.5小時,可見閱讀媒介的數位化已是銳不可擋的趨勢。然而,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卻指出,此類媒介與數位出版之競合關係,實際影響數位出版在我國的普及率。
只閱讀卻不消費
儘管民眾的閱讀習慣逐漸數位化,數位出版品(電子書、電子漫畫和電子雜誌)的銷量卻沒有明顯增加,購買率更是不及紙本出版品。在文化部106年閱讀及消費行為調查中發現,民眾願意購買紙本圖書的比率達51.3%,而願意購買電子書的比率僅有12.8%。可見民眾閱讀數位內容多為免費平台的資源,而非須付費的數位出版品。
製圖:徐溱謐
細究民眾實際閱讀及購買電子書的情況,在文化部104年閱讀及消費行為調查指出,台灣民眾取得電子書的方式有64.8%為免費或試閱,11.5%為網友破解下載,意即超過半數以上的電子書讀者,都是藉由免費管道取得。顯示台灣民眾雖然對電子出版品有一定接受度,但大部份尚未養成付費閱讀的習慣。
製圖:徐溱謐
如今,電子書已問世十餘年,在台灣的出版市場,紙本圖書的銷售量仍占多數。儘管電子書的方便性及流通性都大於傳統紙本書籍,民眾對於出版品的購買或付費意願,仍是紙本出版品的比率較高。
出版界對於電子書是否能取代傳統紙本書籍始終存有爭論,電子書有許多紙本書籍難以達到的優點,如:攜帶方便、呈現方式多元、可在不同裝置上使用等。然而,並不是所有的讀者都偏好這種閱讀模式。從古自今,有許多人熱愛閱讀,並不僅是對文字本身的喜愛,更是著迷於紙張的氣味、觸感或溫度,這些都是電子書難以與之比擬的。
根據文化部104年閱讀及消費行為調查結果,約有3成左右民眾認為電子出版品確實對紙本出版品形成消費替代關係,會因為購買電子書而減少紙本書籍的購買數量;但仍有超過半數的民眾表示不會受到影響,認為電子書並非紙本書籍的消費性替代品。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也認為,目前電子出版品對於紙本出版品的市場替代關係仍不強,且紙本書及數位出版品具有不同吸引力。
發展中的電子書市場
即便紙本書籍與電子書之間並非完全取代關係,電子書的普及還是對出版業造成不小的衝擊。數位出版仍屬於發展中的階段,普及率及市場接受度都有潛力,未來發展卻也是未知數。許多出版商對於投入數位出版市場仍抱持審慎態度。
從104年文化部對各家出版社跨業經營情形調查得知,近半數的出版社已有數位出版的相關業務,包括電子書報、電子期刊、電子資料庫等。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出版社建構網路書店,提供消費者除了實體店面之外,更便捷的消費管道,數量甚至比經營實體店面的出版社多。至於需要大量人事與開發成本的數位平台,則僅有4.79%的出版社嘗試。
製表:徐溱謐
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指出,由104年產業調查的業界訪談得知,多數出版社認為數位出版目前獲利有所成長,但整體獲利規模並不大。為了因應電子書出版,往往須調整編輯作業流程及增加人事成本。在獲利前景未明、成本卻立即增加的情況下,各家出版社僅出版少數的電子書。
不過,已有一些業界視為指標性的出版社,對於數位出版開始轉趨積極,並開始改變內部編輯作業流程,以因應這個出版的大趨勢。
紙電同購行銷策略
儘管台灣目前僅有少數民眾購買電子書,市場和銷售量還不大,但在文化部104年的閱讀及消費行為調查中顯示,有將近四分之一受訪者表示,未來願意付費閱讀電子書(23.5%)及電子雜誌(15.6%),顯示閱讀及購買電子書的習慣正逐步成形。
而面對這樣的市場現況,部分電子書平臺業者為了擴大電子書市場空間,積極推動「紙電同購」的行銷策略,讓台灣民眾有更多機會接觸電子書。文化部人文出版司指出,在104年調查中,近半數受訪民眾表示,若業者提供電子書試閱、電子版本書籍有額外內容、業者提供具吸引力之折扣或考量電子書方便攜帶等前提下,會有意願進行紙電同購。
這也顯示,「紙電同購」的出版行銷策略,確實具有潛在市場需求性,能夠作為發行電子書的誘因,以提高台灣讀者的興趣。
0 意見
張貼留言